Wednesday, December 21, 2011

[Paris] 博物館中的博物館 -- 羅浮宮 Musée du Louvre

2010/10/07


來到巴黎的第四天,終於見到陽光了!初抵巴黎的前幾天,常常是一手撐著傘,一手拿著相機,還要夾著一本旅遊書。不過現在回想起來,卻也覺得陰天和雨天是老天爺給我的禮物,儘管溼答答的天氣行動起來有諸多不便,沒有陽光的照片拍起來也灰灰暗暗,但卻因此讓我看見不同的巴黎景致。

今天安排了一整個白天的時間給羅浮宮。雖然我知道,以羅浮宮豐富的館藏,大概需要幾個禮拜甚至幾個月的時間才有可能好好欣賞研究。去羅浮宮「朝聖」的感覺有一點像外國觀光客到台灣一定會去拜訪故宮博物院,儘管對骨瓷玉器字畫也許不太了解,但能夠親炙遠近馳名的翠玉白菜好像就不虛此行了。羅浮宮也深知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大部分都只能在這裡停留短短幾個小時,也許根本沒時間在博物館裡走上一圈,卻又不願錯過所謂的「鎮館三寶」----《蒙娜麗莎》(La Joconde)、《勝利女神》(La Victoire de Samothrace),和《米羅的維納斯》(Venus de Milo)。於是非常貼心地在每個出入口都設立了導引指標,讓遊客可以沿著箭頭像尋寶一般,在廣大如迷宮的博物館裡輕鬆找到這三件寶物。

貼心的參觀指標。

羅浮宮除了以豐富的館藏著名,其典雅氣派的建築風格加上建築師貝聿銘所設計的玻璃金字塔,亦成為參觀羅浮宮不可錯過的重點。為了避開人潮,我們大約早上十點到羅浮宮,從金字塔底下的出入口大廳進入。在大廳中可以見到與地面相反的倒置的玻璃金字塔,相當美麗。


左下:售票處、服務台,以及各主要展聽的出入口。
右下:從德農館 (Denon) 開始今天的參觀行程。

首先迎接我們的是與真人一般高的希臘雕像展示區。細細觀察人物的肌理以及衣物的皺摺,這些古代藝術家竟能用堅硬的大理石表達出棉麻紗質衣物柔軟的觸感,著實令人驚嘆不已。走道盡頭的不遠處,即是羅浮宮鎮館三寶之一的《勝利女神》。女神伸展著雙翼,迎著海風昂首挺立。站在雕像旁靜觀,彷彿真能感受到海風的吹拂,以及一種昂揚的自信與勇氣。很動人的一個作品。


接著來到蒙娜麗莎的展廳。蒙娜麗莎大概是羅浮宮裡頭最最有名的作品了吧!實際到了展間才知道原來這幅畫竟是如此小巧!與館內大多數作品採開放的展示方式不同,蒙娜麗莎不僅有厚厚的玻璃保護,其外圍還有護欄,將遊客阻絕在三公尺外,蒙娜麗莎在羅浮宮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但據說就算是放在玻璃內的作品也並非真品。因為真品實在是太珍貴了,禁不起絲毫的疏忽,所以只能待在館方的保險庫裡接受嚴密的監控。


接著是法國巨幅繪畫展區。在參觀羅浮宮之前,真的沒有機會看見如此巨大的繪畫作品,這些作品幾乎是以一比一(甚至是更大)的比例將人物擺放在畫作上。觀者如我,彷彿也成為畫中的一份子,親身參與拿破崙的加冕典禮、暴風雨中的殺戮、以及劃時代的革命。巨幅繪畫不僅鉅細靡遺地描繪人物與場景的細節,對於觀者更產生一種視覺上的強烈印象,這與欣賞一般小型畫作的感覺截然不同。其中法國畫家Eugène Delacroix於1830年為紀念法國七月革命所畫的《自由引導人民》(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一直是從小在歷史課本上一定會看到的圖片。今天終於在羅浮宮見到它的本尊,實在是相當興奮。

«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 Eugène Delacroix, 1830

同樣也是歷史課本記憶的還有古巴比倫國王所頒布的《漢摩拉比法典》。這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有系統的律法,約在西元前1790年頒布(所以距今約三千八百年了!)。當初在課本上看到這刻滿楔形文字的黑色石柱,覺得它不僅具有美感,更是早期人類文明的象徵。今天來到羅浮宮,站在這聳立了幾千年的黑色石柱前,令人不禁肅然起敬。


最後看到了米羅的維納斯。乳白色的大理石雕像,在午後從大玻璃窗灑落的金黃色陽光襯托下,顯得熠熠生輝。雕像中的女神,巧妙地將重心放在右腳上,左膝微屈,上身微傾,從頭部、肩部到腰部,形成一條生動又美麗的曲線。身體的姿態傳達出一種閒適與優雅,眉宇間則展現一種泰然自若的神情,同時充滿了自信的光彩。


羅浮宮真的像一個逛也逛不完的寶庫。每一件藝術品都有它歷史和美學上的意義與價值。出發前我曾稍微研讀了西洋美術史的書籍,這也幫助我在逛羅浮宮的時候能有更多的思考與體會。羅浮宮就像一部大字典,蒐羅了大量的詞彙,詞彙本身根據特定的線索加以編排,但每一條詞彙用心深究卻都是一門學問。走在其中,讓我對於人類文化的傳承深深感動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