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25, 2011

[Paris] 永遠的巴黎地標 -- 艾菲爾鐵塔 La Tour Eiffel


2010/10/08

艾菲爾鐵塔(La Tour Eiffel)是我對巴黎最初的印象。還記得小時候,在那個「歐風」開始盛行的年代,小書店裡滿滿的筆記本、信紙、書卡,無不印上歐式的街景、湖畔、森林,和咖啡館。令人在不知不覺中,彷彿也沾染了那份歐洲特有的人文氣息和品味。艾菲爾鐵塔,應該就是這樣悄悄地成為了記憶的一部份吧?曾幾何時,它已然成為巴黎的代名詞,永遠的地標。只要在巴黎市區視野比較好的地方,大概都看得見鐵塔的身影。

一個天氣晴朗的上午,我選擇從夏佑宮(Palais de Chaillot)的方向往下走到鐵塔。這是在巴黎的第五天。之前總是遠遠地眺望著鐵塔,看著它若隱若現地躲在雲朵身後,看著它在夜晚綻放有如仙女棒般璀璨的光芒,今天終於有機會與它作近距離的接觸,心中自是興奮不已。

從地鐵站出來不久就抵達夏佑宮。站在露臺上,巨大的鐵塔一覽無遺!雖然背光,卻仍是相當壯觀!面對著巍峨的鐵塔,心中很感動。不是說鐵塔真有那麼美,而是它承載了一份我對於巴黎的想像。第一次,永遠都是最值得回憶和記錄的。如同第一次造訪巴黎,以及艾菲爾鐵塔之於我的意義。

沿著階梯走下去,不一會兒就來到了鐵塔底下。複雜的金屬結構,卻巧妙地揭示了一種簡約的美感。它的設計精巧,沒有多餘的裝飾和花俏的色澤,說是一項工業藝術的成就著實不為過。但它冷調的金屬風格以及對工業技術直接的表彰,令人不難想像,艾菲爾鐵塔當初在1889年為慶祝法國大革命一百週年所舉辦的巴黎世界博覽會裡初次亮相的時候,所造成的反對聲浪。畢竟要在巴黎這樣一個人文薈萃,充滿歷史記憶的都市裡建造一個如此龐大的金屬建物,並非易事。尤其論美感,論設計,艾菲爾鐵塔在當代都屬前衛。但時過境遷,當代的前衛今日看來反倒多了幾分古典的氣息,曾經被大肆批評的不協調,如今也成為巴黎不可或缺的一個景色。


從戰神公園(Parc du Champ-de-Mars)的方向望去,鐵塔在湛藍天空的映襯下,更顯英挺!與背光時的朦朧感大不相同。很幸運地沒有花太久時間排隊就搭上了鐵塔電梯。連同塔頂共有三層的觀景台,可以從各個角度和高度俯瞰巴黎市區。由於地理位置的差異和高度的不同,從塔頂上所看到的巴黎市景與從巴黎聖母院鐘樓所看見的巴黎很不相同。鐵塔高聳,視野因此更加遼闊,舉目所見,是規畫工整的庭園綠地、綿延到天際的塞納河,以及綿綿密密,既是古典,也是現代的建築。在巴黎,古典和現代總是像這樣自然地交融,正如艾菲爾鐵塔矗立在古老的巴黎市區一般。

Wednesday, August 10, 2011

[Paris] 在瑪摩丹美術館,看見「印象˙日出」



2010/10/8

瑪摩丹美術館(Musée Marmottan)坐落在巴黎的西方,雖不若巴黎其他大型博物館那般有名,卻是世界上收藏最多莫內畫作的美術館,其中又以著名的「印象˙日出」為其鎮館之寶。已經不記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接觸印象派的作品,但是莫內這幅「印象˙日出」確實在我心中占有一席之地。有生之年能親眼目睹這幅畫作,見證這西洋美術史上的重要里程,是件多麼幸福的事!

從地鐵站La Muette出來,走到瑪摩丹美術館大概還需要二十分鐘的路程。秋日午後的陽光燦爛,映著湛藍的天空和黃綠相間的行道樹,好一幅美麗的風景!遠離繁忙的巴黎市中心,在這裡更多的是屬於當地人的生活風貌。露天咖啡座裡的男男女女排坐在外,或談天說地,或一個人沉思閱讀,或眺望著街景,單純享受這暖暖的陽光。公園的長椅,綠草地上,人們或坐或臥,野餐、閱讀,舒服而愜意。遊樂場裡看得見小孩嬉鬧的身影,看得見媽媽奶媽們推著嬰兒車散步。主人也帶著大狗出門探險。在這裡,彷彿比巴黎更巴黎。


瑪摩丹美術館是一棟兩層樓的建築,雖然小巧卻雅致,在整體空間設計上也比許多巴黎的大型美術館多了一分質樸簡單的親切感。美術館內有許多小小孩在做戶外教學,看著他們手中拿著畫筆,坐在地上歪著頭努力地想把大師的畫作重現在手中的畫紙上,內心不禁感慨,這些巴黎小孩多麼幸福阿!他們也許根本不認得莫內是如何偉大的一位藝術家,也不知道他們眼前的這些睡蓮、草堆、太陽究竟有什麼特別的,他們只需要用一顆真誠的心去感受就足夠了,而我也相信,這些潛移默化將在無形中提升這些孩子對於美的感知。

幾天後在大皇宮的莫內大展,也有許多的學校團體前來看展。令人驚訝的是,有許多年紀大約國小低年級的小小孩也在老師的帶領下前來欣賞。他們嘗試去回答老師所提出的例如,「這些畫是什麼時間畫的?清晨?日正當空?傍晚?還是太陽不那麼大的下午?」「這幅畫讓你們覺得溫暖還是寒冷?」這類問題。很簡單,卻讓小孩從小就學著分辨原來綠色有春天的嫩綠,有夏天的翠綠,有秋天的黃綠,也有冬天冷冽的蒼綠。天空有一望無際的湛藍,有白雲繾綣的淡藍,有風雨欲來的灰藍,也有星空燦爛的鵝絨靛藍。美該是如此生活化,如此深入每一個人的日常感知呀!

在瑪摩丹是我第一次看到莫內的「乾草堆」(The Meule)系列作品中的其中一幅畫作。近看並無什麼特別之處,就是不同色彩和顏料的堆疊,土黃色的乾草堆看起來著實平常。但稍微站遠一些觀看,畫中的景物就瞬間活了過來!我彷彿可以嗅得到泥土混著乾草的氣味,感受得到在曠野中那一抹陽光的溫度。乾草堆、斜陽、影子,就這麼簡單,卻是如此深刻。午後巴黎的陽光,透過大片的落地窗格灑落在美術館的木質地板上,與莫內的畫作形成了有趣的呼應。

轉個彎進到一個獨立的小房間裡,映入眼簾的就是享譽盛名的「印象˙日出」(Impression, Soleil Levant, 1872)。這幅畫在幾個月後,台灣北美館所策畫的瑪摩丹美術館莫內花園特展中(2011/3/5-2011/6/5),因保險費過高而無緣來台。但是在瑪摩丹美術館,沒有安全線,沒有防盜玻璃,沒有緊迫盯人的館方人員,甚至沒有一圈圈的觀展人潮,我,可以自己一個人,擁有這幅畫。這是多麼奢侈的享受!

第一眼看見的是橘紅色的太陽,用層層顏料堆疊而成的帶著點螢光粉紅的橘色太陽。再來是橘紅色的雲彩,和倒映在水中的天光。然後是船,駛向早晨稀微晨光的船隻。再遠是什麼呢?再遠還是那一望無際的水,還是天,還是那橘紅色的晨光。在這一片帶點神祕的色彩的靜謐中,一天即將展開。在畫中感受得到太陽的溫度,水波的律動,還有,我覺得應該是冷冽的空氣。我曾懷疑,這如火般的橘紅真的是清晨嗎?或者應該是黃昏?真正來到了巴黎我終於知道,巴黎的清晨真的有橘紅色的雲彩呢!

回想起這幅畫當年在巴黎的印象派畫展中所引發的嘲諷和批評,原來近世我們所認為的美與當時所認為的不成體統原來只有一線之隔。關於藝術,關於美,其實沒有定論。時間會改變人們對於美的認知,卻也能確立一幅傳世之作所蘊含的美的價值。

放在「印象˙日出」旁邊的亦是莫內相當有名的畫作「聖拉薩爾車站」(La Gare Saint-Lazare)。據說莫內當時為了捕捉車站內火車即將啟程、煙霧蒸騰的景象,甚至央求站長暫時關閉車站一段時間好讓他作畫呢!古老的蒸汽火車頭散發出濃濃的白色的煙,瀰漫在整個車站中。該如何描繪「煙」這其實近乎透明又無蹤的存在?當煙與光相遇又會激起怎麼樣的火花呢?今日巴黎的聖拉薩爾車站還保留了當時的建築風貌。偌大的月台,高聳的斜屋頂,相同的光線從車站盡頭和屋頂的縫隙透入,唯一不同的是,現在的火車已經不會冒出那樣濃濃的白煙了。


(2010/10/12 攝於巴黎聖拉薩爾車站 La Gare Saint-Laz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