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31, 2014

[日本四國] 直島 (Naoshima),自然與藝術的饗宴 (上) --- 本村家計畫

2014.07.24  直島.本村地區.家計畫

直島 (Naoshima),一個漂浮在瀨戶內海上的小島,是本次四國之旅中最令我傾心的地方。無論是恬靜的海港風情、質樸的本村民宅,或是與碧海藍天相應相生、與當地風情融為一體的地景藝術和現代創作,都相當令人驚艷與感動。若有機會再訪,我定會在島上待上一晚,靜觀瀨戶內海的晚霞與晨曦,緩慢而優閒地享受這份由自然風光與現代藝術交織而成的美好。

從高松搭乘一般客用渡輪前往直島約為五十至六十分鐘的時間。在渡輪的甲板上,乘著風,一邊目送著沿岸愈來愈小的樓房,一邊眺望著遠方若隱若現的群山和島嶼,很是過癮。眼前偶爾出現幾艘翩然而過的小船,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留下一抹淡淡的痕跡。船行所激起的白色水花,輕輕淺淺,像蛋糕旁的霜飾。



乘船的興奮尚未消減,陸地已然出現在眼前。遠遠映入眼簾的是草間彌生的「紅色南瓜」,圓圓胖胖的南瓜靜靜地坐在宮浦港邊的綠草地上,送迎往來的旅客。鮮豔的大紅色綴著黑色的點點,襯著無際的藍與鮮嫩的綠,一點兒也不顯得突兀,彷彿它自始至終就在這裡似的。


我從旅遊書裡的紅色南瓜開始認識直島,
也從宮浦港邊的紅色南瓜開始我在直島的探險 : )




家計畫 (Art House Project)

在直島的交通方式大致可分為搭乘巴士、租借腳踏車,或者徒步。為求機動性,我主要是以搭乘巴士搭配徒步來遊逛。首先搭乘直島的町營巴士在「農協前」下車,拐個彎就可以看見饒富現代感的旅遊服務中心,也是「家計畫」(Art House Project) 的售票處。「家計畫」的概念是將現已無人居住的古老民宅透過藝術家的視角加以改造和轉化,讓老房子在保存當地住民文化和日式傳統美學的同時,也注入新鮮的藝術養分。

(直島本村地區的風景)




買好票,帶著「藏寶圖」,出發!

目前的「家計畫」包含本村地區六間房屋的創作。在票券的小卡上印有本村地區的地圖並標示了六間房屋的位置,參觀者沒有捷徑,只能靠著地圖一間一間地把它們找出來。盛夏的陽光相當熱情,穿梭在充滿日式風情的巷弄裡,常可看見手持地圖四處張望的人們 (當然我也是其一),有時找了半晌沒有著落,跟著遊人的腳步前行反而時有驚喜。大部分的「家」都不難找,唯有「護王神社」隱藏在半山腰,讓我來來回回走上好幾次才找到。

非常喜歡「家計畫」的理念。藝術品不是在他處創作完成之後才被置放於美術館,而是作品本身跟其所在的場域合而為一。或者說,空間本身亦是作品的一部份。同時,老屋並非為了藝術創作而生,老屋本是原生地景的一部分,錯落在本村地區的各個角落,與當地民宅共生。「家」的概念也巧妙地被保留了下來。





每一個「家」作品都相當精彩。不僅僅是建築或裝置本身,更在於光影變化的使用,科技符碼的巧思,傳統與現代的交融與衝撞,甚至是帶點超現實感的想像或嘲諷。作品不再只是用眼睛觀賞的藝術品,而是可以親身感受的「體驗」。在每一個獨特的空間裡頭,都充滿了驚喜。

藏身巷弄裡的可愛咖啡館。



榻榻米的空間小巧舒適,坐在窗邊的矮桌子旁可以眺望大片的藍天和海洋。小空間裡隨性地擺上幾張沙發和坐墊,真想就這樣在這裡坐上一整個下午呢!點了份午間特餐,附上一杯冰涼的果汁消消暑氣,吃飽後再繼續上路。

Wednesday, July 2, 2014

佛斯特小提琴獨奏會 Isabelle Faust violin recital

(圖片取自網路)

不太確定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上布拉姆斯的小提琴音樂,深深被那浪漫又帶點憂鬱的氣質所吸引。他的音樂可以美到讓人心醉卻不矯情,可以充滿著往復糾結的力量卻仍能觸及那份溫暖和柔軟。一直少有機會欣賞到布拉姆斯小提琴奏鳴曲的現場演出,這次從網路上得知有位德國的小提琴家要來演出整場的布拉姆斯,還未弄清楚這位小提琴家是何方神聖,就已經先在心裡把日子註記下來了。後來才知道Faust原來是歐洲目前相當活躍的小提琴家。

一開場,Faust身著一套淺褐色有著細緻皺摺和典雅東方氣息的三宅一生設計服出場,搭配著黑色長裙,與一般女小提琴家常見的削肩禮服或洋裝,在風格上大異其趣。一頭帥氣俐落的短髮,與她手中的琴與弓,似乎存在著那麼點違和感。我想起她所灌錄的巴哈無伴奏小提琴組曲的CD封面。在一個充滿禪意的簡約空間裡,Faust身著白襯衫、黑長裙,側著頭看著遠方。她手裡拿著的弓斜斜地指向地面,彷彿一把劍。而她,則是個俠女。

(圖片取自網路)

Faust的音色很特別。她的「睡美人」不若一般Strad名琴擁有金黃色的甜美高音,也似乎少了點令人驚艷的低音共鳴。我覺得是一種淺灰褐色,或者更接近於銀灰色一些,略帶點乾柴,卻因歲月的痕跡而有著細緻的肌理,淡雅而不濃郁。或者,像是甫開瓶的Burgendy紅酒,淺而輕透的磚紅色,含蓄地帶著點兒尚未清醒的酸澀。

Faust非常巧妙地使用靠近指板的運弓點,用非常少量的弓毛,做出相當纖細而輕柔的聲音,對比於非常靠近琴橋的緊實與壓迫。「她是用室內樂的方式在演奏布拉姆斯阿!」在上半場的演出中,我的內心總是閃過這個念頭。然而可惜的是,在偌大的音樂廳裡,這樣的處理方式也許並不是很討喜。因為音色的對比在距離的反向加乘下,並不如想像中明顯 (我想這也許跟我二樓偏後的座位有關),而Faust較為乾淨冷冽的音色質地也少了些易於感動人的溫度。除此之外,上半場的兩首曲目 (F. A. E.奏鳴曲和布拉姆斯G大調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Faust似乎都採用了比較不緊湊的演奏速度,讓音樂聽起來有些沉悶而嚴肅。

中場休息的時候,聽見身旁一些觀眾的想法,「技巧好棒,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好像沒辦法感動我。」這也是我聽完上半場的感覺。我思索著,這些豐富的音樂細節,這些巧妙的聲音處理,為什麼沒辦法打動觀眾?是音色的對比和音樂的表達不夠強烈嗎?是節奏拿捏得不太恰當嗎?還是Faust的音樂太乾淨細膩而少了一種情感的溫度?從另一個角度來思索,我想的是Faust為什麼選擇用這樣的方式來做音樂?選擇在大型音樂廳裡採用室內樂的演奏方式,選擇用這樣的音色和節奏去詮釋布拉姆斯?我並不那麼了解布拉姆斯的奏鳴曲,聽過的版本也不多。但我相信Faust一定有著自己對於布拉姆斯的美學觀點,而她選擇把這樣的美學分享給觀眾,也信任她的觀眾能夠從中得到啟發。

一掃上半場的沉悶,下半場的布拉姆斯A大調第二號奏鳴曲和d小調第三號奏鳴曲就精彩許多,也許跟曲目的風格有關,又或者演奏家本身也調整了演奏的方式,整體音量放大了許多,共鳴也變好了,可以比較聽得見音色的對比和顏色的變化,慢板的節奏不再遲滯,整體演奏上也更加大膽奔放。特別喜歡d小調。忽然有一種感覺,Faust這種較為乾瘦冷冽的音色還真適合布拉姆斯這種帶點陰鬱氣質的音樂阿!而且她偏向小而快的抖音,也突顯了布拉姆斯音樂裡一種略帶神經質的緊張和衝突。

喜歡在每個樂章結束的那個當下。琴弦雖然已經停止震動,但聲音彷彿仍充滿著這個空間,台上演奏者的專注,台下觀眾的屏息,連成一氣。也很喜歡今天的鋼琴家。鋼琴的部分成功地強化了音樂中的情緒張力,很有共鳴和深度的觸鍵,無論音樂的強弱,總是能夠聽見音樂的呼吸和細節,與小提琴的唱和行雲流水,默契極佳。

很開心能夠聽到現場的布拉姆斯奏鳴曲,也從Faust的演奏中得到很多啟發。


Information:

小提琴女王佛斯特2014獨奏會 Isabelle Faust Taiwan Debut

01 July, 2014  7:30PM  國家音樂廳

舒曼/布拉姆斯/迪特利希:F-A-E奏鳴曲
Robert Schumann / Johannes Brahms / Albert Dietrich: F-A-E Sonata
布拉姆斯:G大調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作品78
Johannes Brahms: Violin Sonata No. 1 in G major, Op. 78
----
布拉姆斯:A大調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作品100
Johannes Brahms: Violin Sonata No. 2 in A major, Op. 100
布拉姆斯:d小調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作品108
Johannes Brahms: Violin Sonata No. 3 in d minor, Op.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