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17, 2014

[台灣.旅] 新竹南寮漁港


攝於新竹南寮漁港。 

從高雄開車北返的途中,臨時起意下香山交流道,沿著西濱走到南寮漁港。
原是想看夕陽的,不過雲層有點厚,加上時間稍晚了些,沒能如願見到夕陽。

臨著港區,甫入夜的漁港升起了點點星火,
襯著仍帶點微光的深藍色天空,沉靜又帶點神祕。
與不遠處大草原的人聲喧嚷,彷彿兩個世界。

Wednesday, August 6, 2014

[日本四國] 直島 (Naoshima),自然與藝術的饗宴 (下) --- 李禹煥美術館,Benesse House

2014.07.24  直島.李禹煥美術館.Benesse House


李禹煥美術館 (Lee Ufan Museum)

離開地中美術館之後,繼續步行前往「李禹煥美術館」(Lee Ufan Museum)。美術館除了展出韓國當代藝術家李禹煥的作品外,美術館本身更是建築師安藤忠雄在直島所打造的第三座美術館 (另外兩座是前文所提到的「地中美術館」以及稍後即將拜訪的「Benesse House」)。美術館本身延續安藤忠雄一貫的建築風格,極簡、素雅。入口處豎立著由李禹煥為安藤建築所設計的大型角柱以及巨石作品,非常壯觀。從美術館方向朝瀨戶內海望去,碧綠的青草地和遠方的藍天海景連成一氣,藝術品自在地座落其中,是一幅非常美的畫。

順著高聳的清水模牆面往深處走去,彷彿置身於某個神祕的隧道一般,直達遠方的小門。而後經過由幾何線條切割出來的中庭,灰色、白色、古銅色。雖然不像地中美術館一樣埋在地底,卻依然有種從地表走入地中的錯覺。在山海之際,李禹煥美術館無非又是個令人驚艷的建築作品。

李禹煥,被視為日本前衛的反形式主義「物派」(Mono-ha) 以及韓國1960-80年代單色畫運動 (Dansaekhwa) 的代表藝術家,他成功捨棄繪畫中的表象和具體性,將之還原為簡單的元素,與東方哲學遙相呼應 (reference: CHRISTIE'S)。一如安藤忠雄的建築,都是在簡約中尋找再創作的可能,帶給現代藝術另一種不同的思維。



Benesse House Museum

接著步行前往「Benesse House」。沿途雖然日正當中非常炎熱,但是可以一邊欣賞瀨戶內海的景觀,一邊玩味海邊不經意出現的藝術品,還是相當美好的體驗。




Benesse House 是安藤忠雄結合旅館和美術館的概念,並搭配直島獨一無二的美麗海景所打造的空間,包含四棟各具特色的建築,「Museum」,「Oval」,「Park」,以及「Beach」。今天我去參觀的是「Museum」的部分。「Museum」顧名思義就是「美術館」,是一間擺放了藝術品可供參觀的地方。確實如此,不過你也可以選擇「住」在這裡,住在美術館裡。這裡除了擁有一般美術館的展間和長廊,在每個獨立的房間裡也都置放了館藏,讓你可以在海景和藝術品的相伴下入眠。真是很有趣的想法!館內有著極佳的視野,若不是因為必須趕搭傍晚的船回高松,真想在這裡喝杯咖啡,優閒地欣賞海景呢。

參觀完Benesse House Museum之後,沿著海岸線走,不一會兒就看見草間彌生的「黃色南瓜」了。冒著可能搭不上公車的風險,仍是駐足欣賞了好一陣子。黃色南瓜的後方就是無際的大海,與它同在,彷彿有種遠離塵囂,遺世獨立之感。那景象好美好美,讓人不捨離去。


一陣狂奔之後,幸運地搭上公車,回到宮浦港。
向晚的陽光,很燦爛。我的心,也好滿足。



Friday, August 1, 2014

[日本四國] 直島 (Naoshima),自然與藝術的饗宴 (中) --- 地中美術館

2014.07.24  直島.地中美術館

地中美術館 (Chichu Art Museum)

用過午餐之後,回到「農協前」的站牌等待町營巴士,
然後轉乘Benesse House的免費接駁巴士前往地中美術館。


地中美術館,顧名思義,是一間建造於「地中」的「美術館」,由知名建築師安藤忠雄 (Tadao Ando) 所設計。當初建築師為了不破壞直島原有的美麗景觀,於是將大部分的建築本體都建於地下,非常具有巧思。我原本在心裡猜想,既然是建在地下的美術館,那應該是黑漆漆的吧?結果正好相反。大量的自然光線與建築本身融為一體,無論是在傾斜筆直的廊道,三角型的天井,還是隱藏於房間角落的窗戶,都讓燦爛的光線自然而然地成為空間的一部份,也成為作品的一部份。

(Source: Benesse Art Site Naoshima)
地中美術館的觀賞經驗深深震撼著我。

一般美術館通常以擁有大量館藏作為主要賣點,大家去美術館看展,而不是去美術館看美術館。然而地中美術館則否。由安藤忠雄精心打造的美術館,單從美術館本體的角度來欣賞都相當精彩。館中另有三位藝術家的作品常設展出,分別是Claude Monet,James Turrell,以及Walter De Maria,展品雖然不多,但是非常具有可看性。與其說將這三位藝術家的作品置於美術館內展出,不如說美術館本身就是為這些作品量身打造的。或者,這些作品因為美術館的存在而得以昇華,進而完整。

第一個參觀的是Claude Monet的展間。偌大的白牆,挑高的空間,柔和的自然光線輕輕灑落,連地板都是由白色的小圓石頭鋪設而成。展間放置了五幅Monet晚期著名的「睡蓮」系列作品。Monet的畫作一向以擅於描繪光影與色彩的變化而聞名,因此,在這個「光的空間」裡頭欣賞Monet的作品,感受特別不同。在這裡我們所欣賞的已經不單只是Monet 的「睡蓮」,而是加上了整個空間所賦予作品的獨特性和神聖性。就如同Monet的作品在橘園美術館的觀展經驗與瑪摩丹美術館或者大皇宮終究是不同的。作品的藝術性可以有其絕對的價值,然而空間所能帶給觀者的或許比我們所想像的更多呢。

(Source: website)
James Turrell也是光線的玩家,上午在「家計畫」(Art House Project) 中的「南寺」(Minamidera) 已經見識過他的本領。在地中美術館,我們走入一個房間,四方的天花板上精巧地切割出一塊小正方形,取而代之的是一整片的藍天白雲。天空就像一幅流動的畫,妝點著這個空間。誰說這是「地中」美術館呢?此時此刻的我們不正沐浴在一整片的陽光下?另一個展間也很有意思。一行幾人在導覽員的引導下步上階梯,接著眼前出現一片藍色的牆。其中一位外國遊客開口問道,「Go ahead?」神奇的事情發生了,牆,原來是用光所構築出來的,緩步前行,我們就這樣進入了那個藍色空間裡頭,像夢一般迷濛的藍色世界。

(Source: website)

最後來到了Walter De Maria的展間。入口處是一個小小的長方型的門,進去之後卻別有洞天。偌大的空間中央放置了一顆直徑2.2公尺的球體,牆邊則分散著二十七座貼金的柱狀木雕。工整的石階讓人可以拾級而上,有種彷彿登上神殿般的神聖感。光線透過牆上和天花板的窗戶灑落進來,隨著時序的推演可以在空間中形成不同的變化 (可惜我沒能待上那麼長的時間)。曾有那麼一瞬間,所有的遊人都靜止了,整個空間安靜地連一根針掉在地上的聲音都顯得突兀。空間、作品、自然,與人,就這樣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了,好美,好感動。

(Source: Benesse Art Site Naoshima)
離開展間之後,漫步在安藤忠雄所打造的空間裡,欣賞那用幾何圖形切割出來的線條,細細玩味光影是如何在空間中遊戲。大師一貫地淺灰色清水模建築風格,有著一股安靜冷調的現代感,然而光與自然的參與卻讓整座建築在極簡中卻不失溫度,人走在其中也成了藝術品的一部份了,這就是地中美術館的魅力阿!


(Source: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