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30, 2015

[香港] 西貢.鹽田仔


頹圮。標誌著曾經的存在,
以及不復存在的曾經。

破窗殘瓦中長出的一片鮮綠,
宣示著新的主權。

只有時間,依舊。


照片攝於2014年11月初,在香港西貢鹽田梓。
相較於香港島的熙來攘往,這裡就像是遺世的角落。

因為不小心錯過了返航的船班,
於是多了點時間在小小的港邊坐看遊人的來去。
不過大多時候,其實只有燈塔,海風,和浪花拍打著岸。

旅行嘛,總是充滿驚喜。

Monday, January 19, 2015

希拉蕊.韓小提琴獨奏會 Hilary Hahn Violin Recital


Hilary Hahn Violin Recital
2015.1.14 (Wed) 7:30PM  國家音樂廳

希拉蕊韓要來演奏巴哈了,而且還帶來了她最新的音樂會小品!希拉蕊韓人生中的第一張錄音即是全世界小提琴家公認最為困難的曲目之一,巴哈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該錄音有著精準無比又流暢明快的演奏風格,加上澄澈清亮­而不失穩重的音色,令人難以相信該錄音竟是出自一位十六歲小女生之手,這也讓年輕的希拉蕊韓甫踏入樂壇便受到極大的矚目。而對希拉蕊韓而言,巴哈也是陪伴她演奏生涯最為重要的一套曲目。種種原因使今晚的巴哈格外令人期待。

今晚演出的另一個重頭戲則是她於2013年推出的音樂專輯 ”In 27 Pieces: The Hilary Hahn Encores”。這是一張非常特別的錄音,當中收錄了二十七首當代作曲家寫給小提琴和鋼琴的小品。這些作品是從四百多首來自世界各地網路投稿的創作中「海選」而來,作曲家的背景多元,音樂風格也各不相同,使樂曲在詮釋上有相當的難度,但同時也增添了這套曲目的豐富性。雖然名為”encores”,希拉蕊韓認為這些音樂同樣也值得作為正式音樂會的曲目來演奏。今晚的音樂會即包含六首來自 ”27 Pieces” 的作品,外加兩首安可曲。

先來談談27 Pieces。選擇用四首現代音樂作為「古典音樂會」的開場確實相當罕見,或許是希望觀眾能在精神最專注的時候聆聽這些作品吧?或者是希望帶來一種不同於以往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感受。我接觸現代音樂最多的地方反而不是在音樂廳,而是在劇場。在台灣,似乎沒有那麼多古典音樂家演奏現代作曲家的作品,觀眾對於現代音樂的接受度好像也比較低。倒是在劇場,除了有世界各地的編舞家把最新穎前衛的音樂帶進來,也有本土的現代音樂家以劇場配樂的型式參與創作或演出,都讓現代音樂在劇場的能見度反而較音樂聽來得高。就音樂本身而言,由於現代作品往往具有強烈特出的風格與色彩,對於聲響效果也常有不同的要求,因此聽眾對於作品的觀感除了演奏家本身的詮釋之外,有很大一部分也受到了作品本身和聆聽場域的影響。

以今晚的演出來說,上半場的四首開場曲目有的帶點幽微的藍色調,有的則綴以一抹神秘的紫色光暈,另有其他彷彿秋風輕拂水面所畫出的圈圈漣漪,若有似無。然而我得誠實的說,在音樂廳這麼大的空間裡,要能成功傳達這樣的意境和氛圍並不容易。小提琴在錄音室中可以用很輕的弓壓做出的虛無飄渺,到了音樂廳可能變得不知所云;鋼琴家以手執琴槌的方式所製造出的特殊音色,對於音樂廳後排的聽眾而言可能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演奏環境的差異讓這些作品可能沒有以最佳的效果呈現在觀眾眼前。不過就下半場的四首小品 (包括兩首安可曲) 而言,因為旋律性和節奏感比較強烈,音樂的感染力也較上半場的幾個作品來得好。我認為就今晚這些小品來說,作品的個性其實是比演奏家本身的風格來得突出。或者從音樂性的角度來看,我覺得希拉蕊韓還未能完整駕馭這些作品。當然,就一套全新的曲目而言,一兩年的時間著實還太短,我相信假以時日,這些音樂一定會有更豐富的色彩和生命力。

對於不同音樂風格的嘗試需要很大的好奇心和勇氣,這是我一直以來很佩服希拉蕊韓的地方,從過去她在音樂會中演奏較鮮為人知的曲目,到現在以委託創作的方式將曲目進一步拓展到當代音樂家的作品。她的音樂是否會走出不一樣的風格,相當令人期待。

另外就巴哈來說,無伴奏小提琴組曲E大調 (BMV 1006) 第一首的 Prelude 出乎意料的有很多音準和演奏上的失誤,音色部分也沒有完全進入狀況,不太確定是不是因為剛演奏完四首現代曲目還沒有回神的緣故。失誤的部分難免影響了整體音樂的行進,然而希拉蕊韓不愧是擁有豐富舞台經驗的小提琴家,她的演奏並沒有受到前奏曲失誤的影響,反而漸入佳境,直至終曲的 Gigue 舞曲以輕快的節奏一氣呵成,漂亮地結束。

她的表現帶給我很大的啟發,關於在舞台上如何面對失誤這件事。我相信對於希拉蕊韓而言,會在E大調的前奏曲失誤 (而且是不小的失誤) 應該是相當罕見的事,當下的她或許也嚇了一跳,但是仍舊在最短時間內就重新調整好自己,並且忠於音樂的演奏下去,並沒有因為失誤就走回安全保守的路,這點讓我很佩服。

在演奏風格上,今晚的巴哈跟她先前的錄音有著蠻大的差異。整體而言更加綿密悠長,彈性速度的使用也更為明顯。音樂線條的處理清晰流暢,相較於之前的版本多了更多水平方向的流動感。另外,關於樂句的設計,樂句之間如何停頓,停頓之後如何再起,在今晚的演出中似乎也經過更為縝密的思考。我想對於希拉蕊韓而言,從小聽著巴哈的合唱曲長大,八歲開始演奏巴哈,十六歲發行巴哈無伴奏錄音,一路走到今天,她一定也常常思考,巴哈的音樂究竟是什麼樣的音樂?巴哈應該如何演奏?巴哈還可以如何演奏?從今晚的音樂會中,我聽見了她的嘗試和思索,無論這個版本觀眾喜不喜歡,我覺得對於一位音樂家而言都是好事。透過不斷的嘗試和思索,音樂將更加豐富,音樂家也會一起成長。其實我還蠻喜歡今晚的這個版本,相較於之前錄音的純淨無瑕,這樣的巴哈更具有「人性」,也更為溫暖。我一直覺得巴哈的音樂有一部分應該是入世的,是「人」的音樂。人有呼吸,有溫度,會開心,會流淚。我想,藝術之所以動人的力量終究還是在此吧。

從音色上來說,希拉蕊韓擅於以弓根來演奏,即便是快速音群和大量換弦的樂段皆能流暢地以弓根來處理,這讓她的琴音有一種扎實而穩重的特質。另外,她可以使用很短的弓就奏出清晰而飽滿的聲響,這讓她在演奏快速音群的時候右手不需要做太大幅度的運動,搭配左手俐落的按弦,使每個音在節奏和音色上都可以做到又快又平均。然而乾淨清楚平均從某個角度來說似乎也限制了她的音樂表情。

在今晚的音樂會中我特別注意她在浪漫派曲目 (Debussy Violin Sonata in G minor 以及 Schumann Violin Sonata No. 1 in A minor) 音色的使用和音樂的處理。希拉蕊韓的音樂在技術上幾乎沒有瑕疵,對於音樂的處理也算細心,然而在顏色上還是少了些變化。另外,她整體的音樂風格和音色特質仍舊是比較拘謹的,少了某種自由和寫意,或者說是一種源於生命和人性的不規則和不確定性。是因為太年輕而缺乏生命歷練嗎?還是因為演奏法所造成的結果?或者是琴的特性使然?我不知道。只是對我而言,若單純站在一位觀眾的立場,她的音樂儘管精緻無瑕,恐怕還是沒有辦法直指人心,還不是那種擁有足夠力量讓人忘情,讓人感動的音樂。不過無論如何,她還相當年輕,並且擁有非常扎實的技巧和一顆對世界、對音樂充滿好奇的心。我相信她的音樂詮釋和表達在時間的歷練下一定會更臻成熟,這也是我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