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23, 2011

[Paris] Pierre Hermé -- 甜點界的極品


在巴黎旅行其中一個最美好的回憶就是品嘗知名甜點店Pierre Hermé精緻的法式小點,其中又以他的macaron最令人印象深刻。還記得那時在巴黎左岸的Saint-Germain des Prés,手中拿著地圖,好不容易在彎彎曲曲的小巷弄中找到了Pierre Hermé,趕在晚上七點打烊前心滿意足地買了六個macaron,一個2000 feuilles (兩千層派,據說該名稱已是Pierre Hermé註冊專用的呢!),還有一個Ispahan (粉紅色帶有玫瑰和荔枝香氣的覆盆莓macaron)。

我們晚上六點五十分踏入店裡,距打烊時間只剩下十分鐘,店內依然大排長龍,不分巴黎人還是觀光客,對於Pierre Hermé的好滋味,沒有人能夠拒絕......。踏出店門,傍晚的暮色已經開始壟罩巴黎,坐在公園的長椅上,我迫不及待地打開剛買的macaron細細品嘗起來。晚風輕拂,在入秋的十月天裡,略帶涼意。看著巷弄中的人與車、對面正在整修的教堂、腳下古老的石板路,與手中繽紛的macaron,心中不禁洋溢著暖暖的幸福感。甜點,真的是一種會令人感到幸福的食物呀!

Pierre Hermé的macaron有著略微濕潤的口感,輕輕咬下,外層的蛋白圓餅輕輕融化在嘴中,與內餡巧妙地融合為一,其滋味從舌尖開始蔓延至嘴中、喉頭,頓時香氣四溢。大部分的macaron容易做得偏甜,糖的味道過於強烈而少了一種自然的風味。但是Pierre Hermé的macaron卻巧妙地中和了這些味道,形成一種均衡的美。我最喜歡的是紫色的巧克力覆盆莓口味和黃/褐色的巧克力百香果口味。帶著酸味的果香,和著巧克力的甜味,加上疏鬆而又綿密的口感,真是令人難忘的好滋味!

Pierre Hermé是我對巴黎的美麗回憶,其macaron更是甜點界的極品。我想在這個世界上大概很難找到更好吃的macaron了吧?就算真的有,在巴黎的晚風中品嘗macaron的美好經驗也將是無可取代。



PIERRE HERMÉ
http://www.pierreherme.com

Friday, April 22, 2011

生日快樂 ---- 夏卡爾的愛與美


"In our life there is a single color,
as on an artist's palette,
which provides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art.
It is the color of love."
                                    ---- Marc Chagall



"在我們的生命中,能賦予生活與藝術意義的色彩,
就如藝術家的調色盤一般,只有一種顏色,那就是愛的色彩。"

對於夏卡爾,我其實沒有那麼熟悉。是一直到去年在巴黎旅行的時候,才從巴黎歌劇院的穹頂壁畫認識了這個畫家。在劇院豪華的水晶吊燈周圍,彷彿雲彩般輕柔的筆觸,勾勒出藍的、綠的、紅的、黃的各色風景。拿著花束的天使、歡愉的樂手與舞者、相擁的戀人、還有動物們的身影,洋溢著明亮而歡喜的氣氛。

(2010.10 攝於巴黎歌劇院)

這就是夏卡爾。

在他的畫作裡,儘管帶有超現實的色彩 (人們不受地心引力的影響,自在地漂浮、歪斜),儘管色調的選擇不見得溫暖明亮 (如深藍、大紅、青綠等色塊的拼貼),但是在夏卡爾的畫作中,我們總能找到戀人的身影,總能聽見甜美的樂音,也總能感受到,就算外在世界並不一定如此平和而美好,只要心中有愛,便已足矣。

夏卡爾不僅僅是位畫家,我們也說他是位詩人畫家、插畫家。對他來說,繪畫與文學同源,都是出自於心靈與情感。他寫詩,他也用詩的語言在畫畫。在創作生涯中,他曾為許多的文學作品繪製插畫 (或創作版畫插畫)。在本次的展覽中,除了展出他各個時期不同主題的畫作之外,亦展出他晚年為古希臘作家朗格斯 (Longus/Longos) 所著之傳奇田園小說 <達夫尼與克羅埃> (Daphnis et Chloé) 創作的四十二件彩色石板插畫,以及他為自己的詩所創作的二十四件 <詩集> (Poèmes) 木刻版畫作品。插畫作品篇幅雖然小巧,卻是相當精彩!我自己尤其喜歡 <達夫尼與克羅埃> 當中以輕快的筆觸所勾勒出的田園風景,以及男女主角純真而浪漫的愛情故事,這些可愛的插畫讓人看了不禁會心一笑。

相較於夏卡爾早期的作品,採用較多冷暖色塊的拼貼 (如深藍、朱紅,也許再配上青綠或銘黃) 隱約投射出某種冷冽而詭異的氛圍,我想我更喜歡他晚期作品的明亮和輕快。溫暖的、輕柔的,彷彿春天的風那般舒服,也許再加上一點點夏日午後的慵懶。該是多麼舒服呢!

正如夏卡爾所說,正是因為愛,生活和藝術才有意義。
而我們也的確在他的作品裡看到了愛,與希望。

Information:

< 生日快樂 ---- 夏卡爾的愛與美 >
2011/02/26 ~ 2011/05/29  故宮圖書文獻大樓特展室

Tuesday, April 12, 2011

[Violin Note] 無誤的演奏

一首曲子必須要有能力從頭到尾無誤的演奏。如果沒辦法,那就是練習還不夠。
所有的練習曲都要能夠做到零失誤,失誤包括了音準音色這些都算。
能夠做到零失誤才代表你能真正掌握這首曲子和這些技巧。

默默地想起以前上芭蕾課的時候,老師也是這樣要求我。
雖然有時候我會在心裡嘀咕,每一次都不能失手,這樣的要求會不會太高阿......
但走過這段路,現在學小提琴的時候,就愈來愈能體會其中的道理。

身為一個表演者,觀眾往往只給你一次機會。
如果你沒辦法把自己準備到一次ok,那可能你就再也沒有機會了,就是這麼現實。

想要到達什麼樣的高度,就要以那樣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如果在練習的時候不能以高標準來要求自己,
又怎麼能期待自己有高水準的演出呢?

跳舞是如此,拉琴亦是如此。
不過說都比較容易,真的要做到就很難了!
需要很多很多的耐心,很多很多的練習。

keep going:)

[Violin Note] 不要見樹不見林

不要過分執著在技巧的完美,而忽略了藝術的本質其實在於帶給普羅大眾最真實而直接的感動。如果有一種美是未經訓練的人所無法體會,那這應該不能算是真正的美。

非常巧的本週的法文作業裡頭有一則閱讀剛好也討論到類似的概念。他說,接受過訓練的人,往往會很直覺的從技巧層面來分析一個演出,但因為懂得太多,似乎也喪失了某些看表演的樂趣 (不過懂得多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看相同的演出,的確也能擁有更多元的觀賞經驗)。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討論。

老師說,如果你拉琴給爸媽聽,他們說,"嗯,應該是不錯吧,反正我也聽不太出來......" 那你就要檢討了!反之,如果你拉給一個音樂系主修的人聽,他們說,"嗯,這邊好像音不太準,那邊好像拍子不太對" 這個反而沒關係。不要落入一個技巧築成的窠臼而忘了音樂的本質其實是要演奏給什麼都不懂的人聽,而不是會聽音樂,懂得拉琴的少數人。

我心裡也常檢討,自己在劇場看表演的時候是否也容易落入檢視表演者技巧純熟度的框框裡?反倒是什麼都不懂的朋友可以享受其中。好看、不好看,喜歡、不喜歡,這些感覺其實都很直接,而感動,更是不需要理由的。

藝術的本質其實沒那麼複雜。
要謹記在心。

Friday, April 8, 2011

周書毅 <我 / 不要 / 臉>

<我 / 不要 / 臉> Faceless
驫舞劇場 周書毅 六十分鐘獨舞
2011.04.08 (五) 7:30PM 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臉,承載一段記憶,
   看不見或以為看不見的,
   總還是誠實地駐紮在身體裡面。」

這是一部非常有趣的作品!無論是編舞構想或是舞台設計,都相當具有創意。作品本身意欲探討的主題,關於身份,關於面對,關於記憶的重塑與再現等等,引領觀眾走入一個似乎有些陳舊卻又超現實的空間。

一進入劇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紅褐色的木質地板以及昏黃的燈光。舞者書毅坐在高腳椅上,肩膀以上的部份巧妙地被垂掛的白色布幔所遮蔽,"faceless"的意象饒富興味地展現出來。舞作尚未開演,觀眾仍陸續進場,舞者輕鬆地坐在台上,時而動動身體,雖看不見臉孔,卻挑起觀眾更多的好奇心。

漸漸地,布幔往下垂落,露出舞者滑稽的笑臉。只見書毅一頭銀亮白髮,搭配著一隻粗框黑眼鏡,這樣的裝扮與他略帶稚氣的臉龐形成一種有趣的對比。布幔再往下垂落,逐漸地披掛在舞者身上,就好像一位在美容院等待剪髮的人一般,全身被布幔包覆,只露出一顆頭,而這顆頭,這張臉,彷彿無聲地告訴別人,我是誰。漸漸,白色布幔如流水,亦如時間一般,悄悄地從地板流逝、消失。

黑西裝搭配黑皮鞋的打扮,讓我聯想到死神,與葬禮。舞者踏著緩慢的步伐,那佝僂的身軀、時而停格的遲緩動作,彷彿是一位看著自己年華老去,卻依舊只能靜靜看著、默默等待死亡降臨的人。而在脫去西裝之後,舞者走入一段精力旺盛的歲月。他的身體時而陽剛,時而陰柔,時而堅定不移,時而敏銳而神經質。

忽然之間,看似平凡無奇的舞台起了變化。舞者將一塊地板抬起,靠在椅背上,在墜落與凝滯之間產生了一種無可言說的張力,直到舞者與地板一同跌落,發出"砰!"的一聲巨響......。

舞台上種種「從無到有」的巧妙設計,充滿著驚喜。讓舞者彷彿在屋內、屋外,記憶裡、記憶外穿梭、冒險。每掀起一塊地板,當中透出的光線就好像打開了深藏在某處的寶藏似的,神祕而不容恣意窺探。這像是一種對過往的回溯,也是對未來的探訪。舞者穿梭在每一段生命歷程以及各種記憶片段中,是一種省思,也是一種自覺。

終場,高大的舞者穿著西裝,走向美容院。沒有頭,也沒有臉。留下的是孤獨與落寞。從哪裡來,也從哪裡去。來的時候什麼都不帶,去的時候也什麼都帶不走......。我覺得人生中有許多課題,也許真的需要花一輩子的時間去學習,有許多困惑,可能一輩子也找不到答案。但正是在這些追尋當中,我們成長,我們也豐富了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