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3, 2010

[Paris] 漫步在 Rue du Faubourg Saint-Honoré & 瑪德蓮廣場 Place de la Madelaine

2010/10/06

如果說在享用一頓豐盛的午餐之後有什麼最適合的活動,那就是散步了!在初秋的巴黎,伴著橘紅的樹葉與涼爽的秋風,我悠閒地,享受屬於這個城市的活力與韻味。

Rue du Faubourg Saint-Honoré


Rue du Faubourg Saint-Honoré,除了是巴黎著名的時尚大街,亦是法國總統府,Palais de l'Élysée (艾麗榭宮) 的所在地 (55 rue du Faubourg-Saint-Honoré, Paris, 8e arrondissement)。總統府戒備森嚴,遊人一律不得從大門口經過,而必須走對側的人行道。高聳的大門,身材筆挺的警衛,守護著這一方的神聖,阻隔了閒雜人等的叨擾。與台灣總統府前寬敞的凱達格蘭大道相比,法國的總統府則隱身在一條不起眼的小巷弄中,唯一的相同點大概就是隨處可見的便衣警衛和戒備森嚴的大門了吧!走過一國元首所在地,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沿著Rue du Faubourg Saint-Honoré漫步,是一家又一家小巧的時尚精品店。比起Avenue Champs-Elyeseé (香榭大道) 的壯闊氣派和Avenue Montaigne (蒙田大道) 的精緻優雅,Rue du Faubourg Saint-Honoré比較像是普通的小巷弄,乍看之下著實沒有什麼太特別的地方。不過也許對於巴黎的時尚達人來說,這裡可能是阻絕大部分遊人的Shopping好去處呢!


瑪德蓮教堂 L’église de la Madeleine


不久,在Rue Royale左轉,就看到壯觀的瑪德蓮教堂(l’église de la Madeleine)了!瑪德蓮教堂最著名的莫過於它仿羅馬風格的建築特色。整座教堂一共建造了五十二根高聳的科林斯圓柱,呈現出厚重而沉穩的質地,與巴黎聖母院等歌德式教堂,透過彩繪玻璃與尖尖的高塔所營造的輕盈質感很不相同。

« Lèche-vitrine » !!

在瑪德蓮廣場周邊有許多歷史悠久的知名食品店。雖然沒有機會嚐遍每一種好吃的食物,但光是看著美麗的櫥窗以及裡頭擺設精美的食品就已經令人大開眼界了!忽然間我體會到法文裡頭有一個字叫作 « lèche-vitrine » (意近英文的window-shopping),動詞lècher是「舔」的意思,名詞vitrine則是「玻璃櫥窗」之意, « lèche-vitrine »顧名思義就是「望著櫥窗流口水」啦!好有意思的字!在巴黎,每一個商店幾乎都有大大的玻璃櫥窗,櫥窗裡設計精美的陳設,無論是時尚名品店穿著入時、風情萬種的模特兒們;還是甜點店疊得好高好高的Macaron塔,都令人忍不住駐足欣賞。


Maille,創立於西元1747年,是巴黎有名的賣芥末醬的店。看這漂漂亮亮的櫥窗,若不細心注意櫥窗上的法文字Moutardes & Condiments (芥末和調味料)、Vinaigres & Cornichon (醋和酸黃瓜),還真猜不到這間店是賣什麼東西的呢!我很佩服法國人,可以把芥末醬做到世界有名,除此之外,他們也專心把麵包做好、把巧克力做好、把起司做好。在台灣,我們實在是很難看見這樣專門的商店。



Prunier是專賣魚子醬(Caviar)的名店。魚子醬是魚身上的魚卵所製成的醬。理論上大部分的魚卵都可以製成魚子醬,但是最正宗的魚子醬則是用鱘魚(esturgeon)身上的魚卵所製成,其中又以béluga, osciètre和sevruga三種最為昂貴。



Mariage Frères,創立於1854年,是法國有名的茶葉專賣店,茶葉的種類和品相繁多,其茶罐是高貴的黑色。亦有各式包裝精美的禮盒和茶罐可供選擇。目前在台灣有少數進口商代理。



Hédiard 創立於1854年,是巴黎當時唯一一家能提供許多奇珍異果和高檔食品的商店。商品種類繁多,包括水果、果醬、餅乾、糖果、巧克力、咖啡、酒、茶等等,有如一間食品百貨。台灣的誠品自1993年起開始代理Hédiard的商品。其茶罐是鮮豔的紅色。



Fauchon,創立於西元1886年,號稱是貴婦的超級市場,以高檔食品著稱。走進裡頭,琳瑯滿目的商品令人目不暇給,搭配炫麗的粉紅色燈光,更是增添了幾分年輕和活潑的氣息。它的茶罐則是鮮豔的金黃色。



Hédiard 悠閒下午茶


在瑪德蓮廣場逛了一圈之後,決定到Hédiard裡頭的Café & Restaurant歇歇腿,同時也為晚上巴黎歌劇院的看表演行程保留一些體力。這次到巴黎,雖然嘴巴上說要走悠閒的行程,但因為個性使然(標準的完美主義性格,喜歡排行程,樂於把每一天的生活過得很充實),還是情不自禁地把每一天的巴黎行程排得滿滿滿,彷彿想要盡己所能地把每個角落走透透一般(但不是走馬看花喔!是很緊湊也很扎實!)。但今天在朋友的強烈建議下,我決定讓自己悠閒一點,奢侈地坐在Hédiard喝下午茶。其實,這不也是在巴黎生活的一種方式嗎?靜靜地喝茶、聊天、看人,也靜靜地回想過去幾天(這是第三天)在巴黎的點點滴滴,寫寫東西,回味一番。這是一個很棒的下午!

Wednesday, November 24, 2010

[Paris] 米其林三星之旅 ---- Pierre Gagnaire


2010/10/06

如果說料理是一門精緻藝術 (她的確是!),那米其林三星餐廳的饗宴就如同買張昂貴的票進入百年歌劇院,坐在前排欣賞世界一流芭蕾舞團的演出一般,是結合諸多感官享受的美好經驗!於我,或可稱之為一場「奇幻之旅」,因著這趟旅程,我增加了許多未曾有過的嶄新經驗,就如同踏上一個陌生的國度,連空氣的味道,泥土的質地,都如此新鮮而令人驚奇。而且,從踏入餐廳的那一刻起,旅程就已經展開......。

尋找巷弄中的星星

這次的巴黎行,託朋友的福才有機會品味如此精緻而令人難忘的星星料理。根據2010年米其林餐廳評鑑指南,目前在巴黎共有十間餐廳享有米其林三星的殊榮 (*註)。在到訪巴黎的第一天,我們穿梭在巷弄中尋找星星餐廳的蹤影,一共「探訪」了Guy Savoy、Pierre Gagnaire,以及Le Meurice等三間餐廳,後來由於餐廳訂位不易以及考量到行程安排,最後決定只拜訪位在Rue Balzac的Pierre Gagnire。其他的,就留待下次吧!

*註:2010年巴黎米其林三星餐廳名錄

Le Pré Catelan     Route de Suresnes - 75016 Paris, France / 01 44 14 41 00
L'Astrance     4 Rue Beethoven - 75016 Paris, France / 01 40 50 93 82
Guy Savoy     Rue Troyon - 75017 Paris, France / 01 43 80 40 61
Pierre Gagnaire     6 Rue Balzac - 75008 Paris, France / 01 58 36 12 51
Alain Ducasse     25 Avenue Montaigne - 75008 Paris, France / 01 53 67 66 67
Le Bristol     112 Rue du Faubourg Saint-Honoré - 75008 Paris, France / 01 53 43 43 00
Ledoyen     Avenue Dutuit - 75008 Paris, France / 01 53 05 10 00
Le Meurice     228 Rue de Rivoli - 75001 Paris, France / 01 44 58 10 10
L'Arpège     84 Rue de Varenne - 75007 Paris, France / 08 92 68 06 89
L'Ambroisie     9 Place des Vosges - 75004 Paris, France / 01 42 78 51 45

Source : ViaMichelin (http://www.viamichelin.co.uk/web/Restaurants)

Pierre Gagnaire是餐廳主廚的名字,他旗下的餐廳目前已經遍佈世界各大城市,除了法國以外,包括倫敦、杜拜、拉斯維加斯、莫斯科、香港、首爾以及東京都有Pierre Gagnaire的餐廳。如此國際化的腳步在傳統的法式料理界並不多見。與同樣擁有米其林三星殊榮的Alain Ducasse以及甫來台灣開設分店的Joël Robuchon皆是其中的少數。餐廳的國際化一方面可將頂級的料理推向世界,讓餐廳的發展更多元,但另一方面卻也必須面對更多經營上的挑戰,例如如何在兼顧成本的考量下忠於料理的原味?如何運用當地食材並開發新的特色料裡?以及其他管理方面的問題等等,都是餐廳主廚跨足經營者之後所需要面對的挑戰。

星星餐廳,總是令人可望而不可及,儘管心生嚮往,但是動輒四五位數台幣的餐點價格,彷彿只為王宮貴族、上流社會的頂級奢華而服務,平凡人如我往往只能看著菜單流口水,而沒有勇氣踏入餐廳一步。好在當今許多的星級餐廳都有推出比較平價的午間料裡,讓經濟沒有那麼闊綽的我們也能有機會目睹大師的料理傑作,體會難得的盛宴。

Pierre Gagnaire 星級饗宴



中午十二點,我們準時到達Pierre Gagnaire。印象中我們是餐廳當天的第一桌客人。室內燈光偏暗,是溫暖的黃色調,有別於外頭仍明亮的白色天光。侍者輕聲引領我們到角落的坐位,為我們拉開椅子、鋪上餐巾。這是一張有著白色桌巾的圓桌,每個人的前方放上了一個雅致的白色陶盤,綴有如螺紋、如漣漪般的不規則同心圓,然後是一個陶碗、一個寬口水杯、一個高腳酒杯,和一塊扁平的白色石頭,可用來置放餐具。我們點了午間套餐 (Le Menu du déjeuner),套餐的Menu也是雅緻的白。儘管在台灣曾經很努力地學習關於食物的法文單字,但真正來到餐廳,卻還是看不懂菜單在寫什麼,頂多只能分辨牛肉、雞肉、魚肉,和少少的海鮮。至於是什麼樣的牛,什麼樣的魚,就真的是霧煞煞了。我猜,就如同外國人看中國菜一般,像是宮保雞丁,蒼蠅頭,魚香茄子等等,應該也是一頭霧水吧!

上菜了!

首先是 « Cocktail de poche »,如同字面上翻譯的「雞尾酒小點」,這每一道的點心都很可愛,很精緻!讓人很想拿在手中把玩,而不是把它們一口吞下肚!除了頗富巧思的造型設計,其豐富的口感和味道更是令人驚艷!圓形的薑餅綴有薄薄的杏仁片,入口卻富有海鹽的清新;細細長長的白色洋蔥,上面有魷魚味道的咖啡色醬汁,這是海洋的氣息。白色陶盤上的白色小碗裡頭,是脆脆的餅乾加上鮮紅色牛肉片,綴有少許胡椒鹽,旁邊則擺上了小小的堅果和著豬肉味道的白色泡沫,以及細長酥鬆的酥餅搭配鹹奶油。

接著上來的是生蛤蠣搭配細碎彩色蔬菜和花枝丁,微酸的滋味很是開胃;然後是白色的咖啡杯,底部的蒸蛋上鋪有洋蔥和海鮮。你猜怎麼著?裡頭還有一朵白色爆米花呢!再來是一道附有蓋子的杯狀料理,由兩位侍者同時做掀蓋動作,並把蓋子輕巧地懸掛在杯緣處。原來是牛肉絲加酸菜,令人不禁聯想到牛肉麵。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吃牛肉麵配酸菜就如同吃麵線羹加黑醋一樣自然,只是沒想到遠在地球另一端的法國也有這樣的吃法呢!


這許許多多令人眼花撩亂的點心們,著實令人大開眼界!當然還包括很多我來不及記下也無從寫起的細緻感受。在這一刻,我了解了原來「味道」可以是如此豐富!如同用眼睛我們看見綠色的山、藍色的天、白色的雲、紅色的花;用耳朵我們聽見莫札特的音樂、自然的蟲鳴鳥叫、城市的繁雜喧囂、人們的噓寒問暖。透過舌尖上的味蕾,我們也能擁有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它是山野的青草味、是水中的礦物鹽,是果香、是海味,是許多不知道該從何辨別的滋味,和口感。我想,有許多的味道若沒有機會嚐過,那大概永遠也不知道原來這世界上有這樣的滋味吧!正如同剛開始品酒的人(像是我),或許勉強可以辨別這是花香,這是果香,但實在很難辨別得出是什麼是皮革味,什麼是橡木桶味,什麼又是礦石的味道,和其他許多奇奇怪怪的氣味。

今天的第一道主菜是烤豬肉。光是說烤豬肉這三個字實在不足以形容這道菜的巧思。的確,這道菜的擺盤就像一幅畫 :褐色的香嫩豬肉塊,搭配黃色有著玉米筍味道的食材,並佐以紅色的甜菜(betterave)和甜菜醬汁。洋蔥也用betteraves調過色,成為紅白相間的模樣,頗富嘉年華的熱鬧氣息。豬肉軟硬適中,搭配嫩筍的鮮脆和betterave的酸甜,更是增添幾許自然的清新氣息。接下來的主菜則是魚料理搭配燴蔬菜。同樣地,光是說魚料理也實在不足以形容這道菜生作什麼樣。鮮嫩且饒富彈性的魚肉搭配香酥的外皮,略帶柴魚味道和花椰菜香味的馬鈴薯泥鋪在底下,並佐以酸甜的醬汁,滋味豐富多變,但卻擁有一種和諧的美。不知道是不是習慣使然,當我在品嚐這些美味的佳餚時,總是會不自覺地瞇起眼睛,彷彿在關閉了部分的視覺刺激之後,就能夠擁有更敏銳、更完整的感官來感受食物的美好。


甜點時間!

之前曾耳聞在正式的法國料理當中,有所謂的前甜點、主甜點,和後甜點。這樣的甜點饗宴對於嗜吃甜點的我來說,真是再美好不過了!甫上桌的是一字排開的一口吃甜點,造型豐富多變,滋味亦是各不相同。由軟糖、堅果、巧克力、果醬、蛋白餅乾等多種食材組合而成,很可愛!然後是非常好吃的焦糖海綿蛋糕,濕海綿蛋糕漬有些許酒味,加上香濃的焦糖醬和卡士達醬,很棒!然後有莓果醬加香脆餅乾;有傾斜的寬口杯裡頭裝著檸檬蘆薈雪貝(sorbet),濃濃的酸意令人精神一振;有無花果搭配莓果醬汁和糖圈圈;有巧克力慕斯蛋糕搭配漬莓果和果醬。很精彩!這次的甜點料理主要是以莓果為發揮重點,大多為偏酸的口感。真期待有機會品嘗以巧克力為主角的甜點宴阿!最後以兩小塊巧克力為今日的餐點畫上完美的句點。我們大約在下午三點離開餐廳,結束了這趟精彩的星星之旅。


於是,我更深深了解到頂級料理是一門「人」的藝術。廚師當然是餐廳的靈魂人物,但是除了主廚的創意之外,更需要其他廚師的協力演出。有人負責切菜,有人負責調醬汁,有人負責煎魚、煎牛排,有人則負責擺盤裝飾。廚房如戰場,必須分工合作,如生產線一般井井有條。外場的侍者亦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為他們的服務品質將直接影響到顧客的用餐經驗,而他們對於餐點的認識與理解也讓顧客在用餐之餘能更了解餐點背後的故事。技術(廚藝)當然不容易,軟體(服務)的品質、以客為尊的態度,更是需要長時間的培養。頂級餐廳的經營和跨國分店的運作,除了要能保有原本的料理水平,更重要的便是在本土團隊身上複製這樣的服務和團隊精神,如此才能真正傳達出一個頂級餐廳的價值和精髓。



Pierre Gagnaire
http://www.pierre-gagnaire.com/
6, rue Balzac 75008 Paris, tel : (33) 01 58 36 12 50
*Fermeture le samedi toute la journée, dimanche au déjeuner

Tuesday, November 16, 2010

[Paris] 初訪莫內----橘園美術館 Musée de l'Orangerie

2010/10/6

十月的巴黎雖已入秋,卻還是夏令時間,天亮得晚。早晨七點多起床,窗外仍是灰灰暗暗的一片。遠處的汽車聲彷彿預告著這個城市已然甦醒,儘管還未見到太陽露臉。

這是在巴黎的第三天,天氣陰。對於巴黎,已不若剛抵達時的陌生。我已經可以熟練地從旅館走到地鐵站,通過驗票閘門,打開車廂門,並且在出站後冷靜地辨別方向;我可以在心中描繪出塞納河的樣貌,河邊繽紛的樹木,樹旁美麗的建築;我可以想像自己在巴黎的小咖啡館,耳邊是優雅好聽的法文,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咖啡香和菸草味,眼前則是車水馬龍的街景、絡繹不絕的人潮 ……。

我覺得認識一個城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這個城市裡散步、生活,試著用當地人的眼睛去看世界。儘管我只是一個觀光客,但我也可以不只是一個觀光客,我這麼對自己說。走在巴黎的街上,多麼想把這所有的感官刺激:眼睛看到的、耳朵聽見的、鼻子聞、嘴巴嚐、皮膚感覺到的所有的訊息全部儲存起來。正如同畫家試圖用畫筆將瞬間的光影化為永恆,攝影師嘗試用鏡頭捕捉每一個動人的畫面一般,我,也很努力地用我的心去記憶這一切,美好的、新奇的、感動的片刻。

橘園美術館(Musée de l'Orangerie)是在巴黎的第一個博物館行程。正如同他的名字,橘園原本是杜樂麗花園(Jardin des Tuileries)裡一個栽種橘子的溫室(orangerie)。1920年,高齡八十歲的莫內決定在這裡畫上八幅他生前最後的作品----Les Nymphéas (睡蓮系列) 送給法國政府,慶祝1918年的停戰勝利。這些畫費時近七年才完成,於1927年五月莫內過世後的幾個月才正式對外開放。

橘園美術館坐落在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旁,杜樂麗花園的一角,外表看起來並不是一座很壯觀的建築。(想來也是,從前的溫室怎麼能與一般巴黎的政治中心建築相比擬呢?)但是一走進美術館的大門,挑高的空間,充足的採光,現代化的建築設計風格,立刻讓我印象深刻。與一般巴黎建築的古典美不同,橘園美術館採用大片的落地玻璃窗、透明的天花板和冷色調的視覺處理,延伸整體的空間感,並注入一種現代的風格。


來到橘園美術館的重頭戲,莫過於欣賞莫內巨幅的睡蓮畫作了!在此行之前,雖然已從書中讀過關於這些作品的故事,也耳聞作品的壯觀與美麗,然而當親臨現場,真正踏入那環形的房間時,卻仍是感動、驚嘆到不能自己!這是兩個長橢圓型的房間,牆壁上分別繪有四幅(兩個房間一共八幅)長條型的畫作,滿滿地包圍著整個房間。這是環場三百六十度的觀賞經驗,跳脫以往我們對於平面畫作的認知,也就是觀者不必然站在畫作「面前」,而是在畫作「裡面」。在這裡,我們無法一口氣把整幅畫納入自己的視野。我們看到,因為視野中滿滿的都是顏色;但我們也看不到,因為畫太大太長,若想要看清楚,必然只能看見其中的一小部份而已。雖然任何一張局部的照片都不足以代表這整個作品本身,但每一個特寫卻又能單獨呈現而令人讚嘆。




在這裡,莫內雖然畫睡蓮,但他所關注的其實已然跳脫物體本身的形體,轉而為一種抽象的概念。我已分不清是水,還是天?是花,還是影。光影的躍動是如此輕靈,水面波光粼粼,反射著垂柳的輕柔;蓮葉錯落有致,鵝黃、粉紅、嫩橘色的睡蓮則若隱若現地點綴著。光穿透水面,水波擾動著光,究竟是在畫蓮還是畫水?原來是光。在莫內筆下,我看到了光,這是一種夢幻、迷濛,又帶點奇幻的色彩,它可以是火紅溫暖,亦可以是湛藍冷冽。我,醉倒在這美麗的水池裡,與花與影共舞。



在橘園,除了莫內偉大的睡蓮作品之外,亦有畫商Paul Guillaume(1891-1934)所收藏的諸多印象派和後印象派時期的畫作。當中我最喜歡的是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所繪的「彈鋼琴的少女」(Jeunes Filles au Piano, 1892)和其他女孩兒。女孩的臉龐白裡透紅,細緻的肌膚吹彈可破。眼中仍帶著稚氣的模樣,著實可愛!

Tuesday, November 2, 2010

Pizzeria Oggi

Pizzeria Oggi 拿坡里披薩 & 羅馬披薩專賣店
台北市德行西路19號  02-2834-3886

今天中午跟朋友去天母的Pizzeria Oggi吃午餐,餐廳在捷運芝山站附近。
這是一間剛開幕不久的義大利披薩店,今年九月中才開始試賣。

今日綜合生菜沙拉


很典型的義式沙拉,橄欖油油醋醬汁口味清淡。
主要以蔬菜為主,拌有核桃粒和生玉米粒,
整體而言表現平平,不是特別令人印象深刻。

南瓜濃湯


與一般餐廳的濃湯做法有些不同,感覺奶味比較淡,口味清爽。
淡淡的南瓜香味,雖少了些層次,還算爽口好喝。

我們兩個人點了兩個披薩(10吋)。分量稍微多了一點,不過吃不完可以外帶。
披薩分別是店家推薦的帕馬火腿芝麻葉披薩 (拿坡里披薩) 以及漁港海鮮 (羅馬披薩)

拿坡里披薩麵皮較厚,屬於邊緣厚中間薄的型式,而羅馬披薩則是屬於薄片披薩。
不過雖然是薄片披薩,麵皮的口感略帶嚼勁,而非平常的硬脆口感,很特別。

根據網路報導,本店最著名的是那出自義大利拿坡里百年窯廠ACUNTO的白色大烤爐。有趣的是,拿坡里披薩較厚,進烤爐大概只要烤60~90秒即可,羅馬披薩雖然較薄,卻因為需要以較低溫烘烤,所以大約需要兩分鐘。不過兩分鐘的烘烤時間還是遠遠低於我的想像呢!

帕馬火腿芝麻葉披薩
Fresh mozzarella, prosciutto, arugula, grana padano
新鮮馬芝拉乳酪、帕馬火腿、芝麻蔡、帕達諾起司


最特別的是芝麻葉。

嚐一片葉子,輕輕咬下,不過兩三口,濃郁的芝麻香氣率先溢出,接下來是略帶辛辣的氣息,再來則是混合著綠葉的芬芳,非常特別。芝麻葉的味道可以在口腔裡持續很久很久而不消退。

披薩本身帶有濃濃的起司香味,混和著芝麻葉食用,起司味跟芝麻葉的味道剛好可以互相中和,讓彼此達到一種協調,不會因為帕馬火腿而顯得過鹹,亦不會因為起司味道而顯得膩,是個蠻特別的組合。

漁港海鮮
Danish mozzarella, scallop, shrimp, mussel, squid, black olives, onion, mushroom
丹麥馬芝拉乳酪、北海道立帆貝、鮮蝦仁、紐西蘭淡菜、深海透抽、洋蔥、蒜頭、羅勒、洋菇、黑橄欖片


漁港海鮮是本日首選!

整個披薩用料實在,一口一口吃,會因為不同的食材入口而有不同的滋味變化。時而鮮甜,時而清爽,時而饒富海洋氣息。有趣的是,雖然每一種食材都各有特色,但搭在一起卻不會覺得不協調,反而有一種和諧的鮮美,不膩,不鹹,也不單調。很好吃!

Monday, November 1, 2010

[Paris] 漫遊西堤島、聖路易島 (下)


2010/10/05

巴黎聖母院 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

繼續前行,不久之後即來到巴黎聖母院前的大廣場。在廣場前稍坐了一下,看著聖母院入口熙來攘往的遊客,以及廣場上或坐或臥的人們。除了眼前雄偉莊嚴的聖母院,巴黎的樹也好美,好吸引人!橘色、紅色、綠色、黃色交織成一首秋的序曲,今天的巴黎,雖然依舊少了陽光,卻仍是色彩繽紛。

走近一看,細緻又生動的浮雕躍然眼前,令人驚嘆!人像們以不同的表情與姿勢占據整個門面,其逗趣的表情不禁令人莞爾。原來巴黎聖母院這樣莊嚴的殿堂也有可愛的一面呢!牆上滿滿的浮雕讓我聯想到中國古代廟宇的雕龍畫棟,也許是個美麗的巧合?東西方的宗教建築都不約而同地用了浮雕來表達建築之美,更藉此傳達對於自我神祇的敬重之意。



巴黎聖母院建造於西元1163-1250年,是早期歌德式建築的重要代表,融合了羅馬式建築以及歌德式建築的風格。哥德式建築在結構上有三項特徵(註):尖拱 (pointed arch)、拱肋 (vault rib)和飛扶壁 (flying buttress)。這三者都不是哥德時期的發明,但這三項技術卻在歌德式建築上融合為一體,將以往羅馬式建築的厚重、結實風格,轉變為強調垂直向上、輕盈修長的獨特形式;再加上彩色玻璃窗戶,將光線在宗教上的神秘感表達出來。

*註:本段哥德式建築的結構特徵與建築特色參考台灣大學戲劇系李賢輝副教授 <西方藝術風格> 的教學講義。Source : http://vr.theatre.ntu.edu.tw/hlee/course/th9_1000/open-17-broadcast.htm)

除了建築上和宗教上的意義之外,巴黎聖母院在法國的政治史上也是佔有一席之地。許多的國王曾在這裡進行加冕,最有名的莫過於1804年拿破崙的加冕。據史料記載,拿破崙並未由當時的教宗進行加冕,而是自己將皇冠戴到頭上之後,再為妻子約瑟芬皇后進行加冕。法國新古典主義畫派畫家大衛(Jacques-Louis David 1748-1825)曾為這場加冕典禮作了一幅「巨作」----「拿破崙的加冕」 (Le Sacre de l’empereur Napoléon 1er et couronnement de l’impératrice Joséphine dans la 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 le 2 décembre 1804. 1806-1807, 現收藏於羅浮宮),這幅畫不僅具有歷史的重要性,更是一幅以真人尺寸入畫的「巨幅創作」(621cmx979cm)。幾天後當我在羅浮宮親眼看見這幅畫的時候,亦是非常驚訝。驚訝於它的鉅細靡遺,更驚訝於它的大。站在畫的前面,彷彿觀者親臨現場一般,這種震撼真的不是文字可以形容的。就如同拿破崙看到此畫時所說的: « Ce n’est pas de la peinture, on marche dans votre tableau !» (這不是一幅畫,是人在畫上行走)。在這張畫裡所呈現的,即是已經戴上皇冠的拿破崙為皇后約瑟芬加冕的場景。

(下圖為「拿破崙的加冕」, 2010/10/07攝於巴黎羅浮宮, 下圖右為局部近拍照片)


有別於廣場上人們攜來攘往、熱鬧歡樂的景象,進入到聖母院,則是一片令人靜肅的莊嚴。室內燈光昏黃,彩繪玻璃靜靜地隨光閃耀,耳邊傳來的聖歌,繚繞在這好高、好大的教堂裡,如同一雙溫暖的手,撫慰著每一個人的心。遊人依舊如織,但卻安靜地,浸沐在這一大片的寧靜與安詳中。儘管我是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來到聖母院,卻也能深深感受到這股安定人心的力量,在這裡,所有的驚嘆與感動,都轉化為一顆顆虔敬的心,隨著白色蠟燭的燭光,上達天聽。我走在聖母院裡,內心想著,要有多麼深的對於信仰的虔誠,才能建造出一座聖母院呀!從古至今,宗教不僅形塑了歐洲的藝術和文化,更是人們生命、生活的一部份。在聖母院,我所感受到的,正是這一份偉大。


聖母院塔樓

參觀完聖母院,已經差不多下午三點,我們先用過午餐,接著走向圍牆旁邊排隊的人潮,準備登上聖母院的塔樓。這次排隊大概花了四五十分鐘的時間,因為聖母院塔樓有人潮管制的問題,必須等到塔樓上的遊客下來一部份之後才能再放人上去。不過這次到巴黎因為有朋友相伴,可以輪流休息、聊天,讓這次旅程所有的排隊都覺得不是那麼難熬了,相反地,還多了許多樂趣。

通往塔頂的樓梯是古老的、昏黃的螺旋梯,樓梯的石面因為年代久遠,已經多被磨損而凹陷,走在上頭,頗有一種進入到電影場景、回到過去的錯覺。樓梯很窄,很多地方若是要兩個人通行都會有些困難,不停地繞圈圈爬樓梯也繞得有些頭暈呢!

好不容易重見天日,我看到傳說中保護聖母院的怪獸們了。「哇!好可愛的怪獸喔!」真的耶!怪獸好可愛!我最喜歡這隻沉思的怪獸了,資料上說他有名子的,叫作Stryge。Stryge詞源於希臘字,原意為「夜梟」(oiseau de nuit),是東方傳說中的暗夜精怪。他靜靜地坐在聖母院鐘樓,雙手托著下巴,好像在思考一般,眼睛凝望著遠方,彷彿在等待些什麼。他幾百年來看著人世間的物換星移,王權的更迭,歷史的推進,心裡不知道有什麼感受?世界一直在改變,不變的又是什麼?


登上塔樓的最高處,在眼前開展的是美麗的巴黎景致。雖然當天天候狀況不佳,還飄著細雨,但卻不減巴黎的魅力。前一天在凱旋門上看到的巴黎,是整整齊齊、經過規劃的十二條放射狀馬路,今天在聖母院塔樓,則可一覽塞納河的美景,以及巴黎古老的房子和屋頂。這是很歐洲、很巴黎的景緻,兩者各有特色。艾菲爾鐵塔遠遠站在天邊,提醒著我,我在巴黎。


聖路易島 Île Saint-Louis

依依不捨地離開聖母院,我們繼續往聖路易島(Île Saint-Louis)方向前進。沿著塞納河畔散步,感覺好棒!心裡默默祈禱,希望天氣能趕快放晴,我好想看看塞納河在陽光照耀下的光彩。沿途經過一些可愛的小店,我們發現了兩張明信片,上面寫著兩句描述巴黎的話,頗有互文的效果,卻又十分貼切有趣:

« Paris sera toujours Paris. »
« Paris ne vaut rien, mais rien ne vaut Paris. »

聖路易島上最著名的就是這兩間冰淇淋店了----Berthillon以及Amorino。這兩間冰淇淋店都是以義大利冰淇淋聞名。義大利冰淇淋是一種冰淇淋的做法,脂肪含量較一般冰淇淋來得低,吃起來比較像是冰沙的口感,很多是以新鮮水果製成,所以吃起來的感覺很像在喝冰果汁。當天星期二,剛好是Berthillon的公休日,於是我們去吃了Amorino冰淇淋。Amorino的店面小巧可愛,全店以咖啡色系作裝潢,搭配冰櫃裡五顏六色的冰淇淋,很漂亮!不過因為天氣涼,又下著雨,加上時間已經傍晚六點多,所以店裡的人並不多。我點了一份覆盆莓冰淇淋,冰淇淋呈現一種鮮艷的朱紅色,放在甜筒上變成一朵漂亮的玫瑰花,入口即化的口感,酸酸甜甜的滋味,真是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