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24, 2012

史岱費爾德鋼琴獨奏會 Martin Stadtfeld 2012 Piano Recital

Martin Stadtfeld 2012 Piano Recital
2012.02.21 (二) 7:30PM 國家音樂廳


…當最後一個琴鍵輕輕落下,
那悠遠的若有似無的聲音綿長地迴盪在整個空間裡。
時間彷彿靜止了,呼吸也瞬間凍結,凍結在一個遙遠的想像國度裡...

當初會去聽Stadtfeld的音樂會主要是想聽聽他的巴哈。Stadtfeld在2002年二十二歲時獲得了萊比錫國際巴哈音樂大賽首獎,成為第一位在這個大賽中獲獎的德國人,而在他之前,首獎已經從缺了十四年。

眾所皆知,願意在台上演奏巴哈的鋼琴家少之又少,一來不討喜(沒有華麗炫技的效果,也沒有如夢似幻的旋律,觀眾很容易昏昏欲睡),二來巴哈的音樂無論在技術上還是音樂上的要求亦是相當地高,考驗著一個鋼琴家的音樂內涵。這也說明了為什麼世界上主要的鋼琴大賽往往第一輪就要彈奏巴哈。這次Stadtfeld的音樂會也許是為了符合觀眾的胃口,並沒有安排很多巴哈的曲目,只有在一開場的時候彈奏巴哈的第四號英國組曲,接下來,則選了拉赫曼尼諾夫改編的巴哈無伴奏小提琴組曲,以及李斯特所寫的巴哈主題變奏曲。

一開場的巴哈英國組曲也許是因為刻意使用了弱音踏板,聲音聽起來悶悶的不是很清晰。不過一會兒之後可能是鋼琴家在觸鍵上有作調整,就清楚乾淨許多。我覺得他的巴哈跟傳統上對於巴哈的詮釋感覺不太一樣,不那麼的「精準」。左右手的timing似乎是刻意沒有對在一起,也就是說左手右手各自掌握著自己的旋律線,然後偶然間很湊巧的就對上了。一開始聽有點不太習慣,不過細聽之下還挺有趣的,是個比較生動的版本。

第二首曲子改編自我相當熟悉的巴哈無伴奏小提琴組曲E大調第三號。不過經過拉赫曼尼諾夫的改編之後,這首曲子整個從古典純淨風格轉變為唯美浪漫派風格,實在是很奇妙。不過鋼琴的音色與小提琴終究是有相當大的差異,為了補足音樂上的張力,樂曲中充滿了如小碎花般的裝飾奏,有點像是古歐洲瓷器上的金色紋飾,雖然華麗卻仍然高雅。不過也許是因為太熟悉小提琴的版本了,對於鋼琴的版本一直有種說不出的奇特感,兩者相較之下我還是比較喜歡小提琴的詮釋。

接下來的曲目都是華麗李斯特和拉赫曼尼諾夫。去年才剛過完李斯特年,原本是沒有那麼期待要聽李斯特,不過我卻相當好奇一個以古典曲目見長的鋼琴家是不是也能在浪漫派的曲目中擁有同樣出色的表現?看來是我多心了。Stadtfeld的技巧相當高超!尤其他的手指非常有力(事後知道他在第三首曲目的時候把一條琴弦彈斷了,由此可見他真的是指力驚人!)除了在技巧上游刃有餘之外,他的音樂擁有一種熱情的渲染力,一波又一波向觀眾席襲來,既是澎湃飛揚,又是多愁善感。奇妙的是,無論那首曲子多麼複雜快速,在他的音樂中總是有一種空間感,一種從容、一種自在,而不是沉重和侷促。高音群和低音群的聲部平衡也做得相當好。

看著Stadtfeld彈琴時的瀟灑,我腦海中不禁想像著當年李斯特在舞台上身著大紅軍裝、配戴閃亮勳章,信手拈來就是一曲技巧高超令人目眩神迷的音樂,該是如何的魅力四射呀!

今晚的最後一個曲目是李斯特改編華格納的<依索德愛之死> (Wagner-Liszt Isolde's Liebestod)。當最後一個琴鍵輕輕落下,那悠遠的若有似無的聲音綿長地迴盪在整個空間裡。時間彷彿靜止了,呼吸也瞬間凍結,凍結在一個遙遠的想像國度裡......。全場觀眾屏氣凝神大概有十幾秒之久。那份寧靜和唯美彷彿一顆晶瑩剔透的水珠,輕輕滾動在綠葉上。我們把玩在掌心,小心翼翼,不敢握得太緊,卻又怕鬆了手。那樣的美令人屏息,卻又如薄霧般淡淡的,似乎輕輕一吹就逝去了。

在聽音樂會的過程中我忽然有種感覺,我覺得這些美好而動人的藝術必然帶著某種純真的特質,一種無瑕的真,一種沒有矯飾的純淨。於是,這些音符 (或者舞蹈,或者繪畫) 才能這樣毫無障礙地就打破你我的心房。這些片刻,是多麼的珍貴而令人難忘。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